官方电话:0753-2186877,0753-2186713
官方网址:https://www.jyu.edu.cn/ 招生网址:http://zs.jyu.edu.cn
嘉应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广东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叶剑英元帅故乡、著名革命老区、全域属原中央苏区——广东省梅州市,是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高校,建有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学校现面向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6万余人,成教学生8700余人。学科专业综合,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本科专业60个,有国家级和省级专业37个。学校多校区办学,校园占地面积1800多亩,建筑面积61.9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亿多元,纸质藏书230多万册,电子图书970多万种,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
——历史悠久,特色明显。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至今已有109年的办学历史;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6年以“良好”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列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2021年办学体制调整为“省属本科高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放眼国际”办学宗旨,秉承“勤俭诚信、立己树人”校训,打造“植根侨乡,弘扬客家文化”办学特色,培养了近30万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立德树人,薪火相传。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粤北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南方足球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5个省级协同育人中心。有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600多个。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培养了梅州市80%以上的中小学和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培养了国家级足球专业特色人才1300多人,入选国家足球队6人,国家级、一级、二级裁判员960多人,教练员(指导员)330多人,获全国大学生竞赛冠军8项。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人。近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1700多项,其中国家级520多项;积极响应教育援疆援藏号召,选派学生参加援疆援藏支教活动10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1600多人。招生形势逐年向好,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引育并举,强化师资。学校坚持引育并举,以人才强校助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现有教职员工2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多人(正高职称150多人、副高职称420多人、博士400多人、硕士870多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省级“创新拔尖人才”、南粤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青年教师等40多人;双师型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200多人。聘请了丘成桐、罗锡文、陈志杰、刘仲华等20多位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为荣誉教授。实施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攻读学位、进修、培训达1000多人次,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强化内涵,创新引领。学校主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平台建设,有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2个,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精准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中心“高性能覆铜板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柚类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足球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广东省原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林风眠艺术研究与实践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五华三黄鸡科技创新中心”等20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获批“十四五”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十大主攻方向“揭榜挂帅”项目,是粤东西北地区唯一“挂帅”单位。
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20多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0多项,获得横向科研项目400多项;教师在全国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00多篇,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20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110多项,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获中国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省级政府奖5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主动作为,服务地方。学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省市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及高校共建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广东省高校廉政研究中心、粤东北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梅州分中心、微纳电子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强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建设,服务构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高质量做好粤东北基础师资教育培训。深度实施科技服务梅州行动方案,推进政产学研融合,选派省市科技特派员200多人次,与梅州市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助力梅州产业转型升级,创造社会经济价值30多亿元。
——传扬文化,使命担当。学校赓续文化根脉,弘扬苏区精神、传承客家文化,培育时代新人。依托“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广东省原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构建起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主题社会实践和网络教学“四位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打造苏区文化浸润式校园文化。成立了客家研究院(含客商研究院),设立了“客家文化研究基地”,获批首个“全国性客家学研究团体——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家音乐文化)传承基地、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国际合作,开放办学。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凝聚发展合力。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梅州侨乡优势,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海域周边国家以及欧美地区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与10多个国家20多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派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生赴国(境)外开展学习交流和学术研究,加快推动学校国际化办学。
——砥砺奋进,开创新局。新时代新征程,学校正抢抓国家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广东省实施新一轮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中山大学“组团式”帮扶学校等机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聚焦内涵建设,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申硕”工作,推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