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电话:0883—8882659
官方网址:http://www.wynu.edu.cn/ 招生网址:http://zjc.wynu.edu.cn/
云岭苍苍,日月遥望,沧江扬帆千里奔流;
旗山巍巍,春秋相逢,汀河开卷一路欢歌。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是扎根祖国西南边陲的国门大学,是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地区院校,是伴随着新时代改革发展春风崛起的应用型高校。学院位于气候宜人、生态优美、人文荟萃、物产丰饶的云南省临沧市。临沧毗邻缅甸,横跨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水系,作为云南五大出境通道之一,是中国进入印度洋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临沧市地区森林覆盖率超过70%,空气优良率100%,年平均气温18.5℃,是中国十佳绿色城市,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滇红茶”的故乡,也是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及“金海棠”奖颁奖活动的永久举办地,素有“天下茶尊、恒春之都、养生圣地”之美誉。
历史沿革与学校概况。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顺宁府立初级师范学堂、1918年开办的缅宁师范讲习所和1936年设立的双江简易师范学校。1978年,临沧师专班在澜沧江畔正式招生。历经临沧教育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多个发展阶段,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成为云南省最年轻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之一。
学校用地面积达1084亩,校舍建筑面积达35.04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14亿元,有纸质图书110.51万册,电子图书366万册,电子期刊和学位论文69.18万册,数据库11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322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13个。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数理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亚洲微电影学院、航空与轨道交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设14个二级党组织、51个党支部。本科专业33个。全日制在校生1.3万余人,生源遍及云南、山东、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23个省(市、区)。
现有教职员工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50余人,教授、副教授260余人,“双师型”教师150余人,博士、硕士360余人。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研究员、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陈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原校长骆小所教授等知名学者客座讲学;聘请著名艺术家斯琴高娃,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任志宏,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特聘研究员彭文斌教授,英国伦敦南岸大学、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张建国研究员等一批文化名家和资深教授到校执教;引进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部属院校“银龄计划”教授和柔性引进人才等高层次专家70余人到校服务,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成为全省同类院校的示范;聘请100余名来自行业或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多名教师荣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贴”专家、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云岭学者和教学名师、“省突”专家、“省贴”专家、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省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有省级教学团队14个,其中“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共2人,省级高层次人才8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学校先后获“云南省文明校园”“云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消防安全示范学校”“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先进集体”“云南省高校十佳创业园”等荣誉或称号。1个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3个党总支和8个党支部获批云南省“一流党建”示范党组织。
找准办学定位,确立发展目标。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目标,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三性四群五工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坚守“立德与树人相长、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办学理念,秉承“立德修身、笃学尚行”的校训,不断彰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扎根临沧、立足滇西、面向云南、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成为红土高原高等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三性”即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四群”即着力打造服务中缅通道建设、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教师教育和新媒体新工科新农科四大专业集群;“五工程”即实施“个十百千万”五大工程,把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作为学校奋斗目标。
加强专业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发展。学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作用,培育和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新专业,是目前云南省最早开办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和新媒体艺术两个新兴专业的院校,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15个专业在2022年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被评为“C类”专业,“四大专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充分发挥学校科教优势,开展科技下乡、乡村教师培训等活动,强化扶贫扶智,助力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中远集团、中央新影集团、清华启迪、香港成龙国际集团、超星集团、甲骨文、达内集团、大疆、云南机场集团、临沧工业园区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培养人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8项;省级虚拟教研室培育项目1项;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项目2项,获批教育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21项。获批教育部“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建设院校、全国人工智能专业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力高校,获评中国高等教育“智慧教学创新应用示范单位”;获批“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获批全国1+X证书试点院校,开展无人机、集成电路、传感网、粮农食品安全、大数据财务、跨境电商等认证;40余名教师获省级或全国教学竞赛一、二等奖。
建校以来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达7万余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日益提升,升本以来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五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荣获世界级奖项3项、国家级奖项60余项、省级奖项600余项。学校有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众创空间”“国际留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平台,获批“云南省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发挥区位优势,科学研究异军突起。升本以来,学校共立项科研项目40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1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4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244项。获批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型智库、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研究基地、云南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曾亮专家工作站、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和云南省教育厅创新团队各1个,建设澜沧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1个,设有中缅通道与环印度洋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研究院。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类学术论文370余篇,出版“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丛书”等学术著作50余部,获国家专利120余项,获省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其中省部级奖项2项)。
拓展交流渠道,对外合作成效明显。在教育部的直接关心下,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南大学自2019年起对口支援我校,两校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科学研究、教学科研资源建设等方面对我校进行全方位支援和帮扶。共有57名青年教师赴对口帮扶等高校脱产攻读博士学位,28名教师被选聘为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兼职博导和硕导,43名优秀学生被选派赴西南大学插班学习,多个专业多门核心课程与西南大学实现“同步课堂”。与临沧市人民政府签订市校共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临翔区、云县、双江县等县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校地、校政合作迈上新的台阶。充分整合国际友好团体组织优势资源,与韩国、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家高等教育机构保持友好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前往合作院校交换学习。2002年、2012年学校分别获批“云南省重点建设的华文教育基地”和“首批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学校”,设立临沧市人民政府“友好城市奖学金”,先后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500余人(其中缅甸侨生近350名);承担华文教师培训35期,培训缅甸等周边国家华文师资5000余人次;多次承办云南省侨办“缅甸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活动,参与1500余人次,有效促进中缅民心相通。
以师生为本,强化综合服务保障。图书存量稳步增加,完成学生宿舍修缮提升工作,推行食堂安全卫生“6T”管理;完成教育卫生“补短板”一期项目,建成总建筑面积3.6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亿元的基础设施,体育馆、综合训练馆、艺术教学实训楼、学生食堂等单体项目及附属设施投入使用;新建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3亿元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训楼;完成国家二类田径场运动场的改造,持续完善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建设;校园规划用地面积增加到1623亩。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大学校园,一所山环水绕、春和景明、欣欣向荣、人文荟萃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矗立在祖国的西南边疆,成为临沧作为“天下茶尊,世界佤乡、恒春之都”的文化名片。
擘画新蓝图,推动新发展。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师生,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锚定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力争“十四五”末,在校生人数达1. 6万人以上,综合办学实力与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服务发展能力、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国内外知名应用型国门大学;充分利用临沧市在连接中缅通道及环印度洋国家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不断彰显办学特色,力争到2035年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的奋斗目标!
滇西有嘉木,人文荟萃纵千古;
学府聚英才,学子砥砺骋四海。